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中医药发展与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2-07-13 17:37信息来源:歙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 作者:歙县人大办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新安医学是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一朵中医奇葩,曾有北华佗、南新安之名。歙县是新安医学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积淀深厚。为深入了解我县中医药发展与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工作情况, 6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赴县中医院、乡镇相关医疗机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生产经营企业实地调研,并召开县直相关单位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全面振兴新安医学,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中医药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把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中医药振兴发展。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中医项目补助(含药品零差率),同时,从2021年起对长期债务给予3年的财政贴息。加强对县中医院的扶持,对其基本支出予以财政保障。三是实行医保政策。执行全省医保统一目录,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基层医疗机构,确定腰肌劳损等3个中医日间病床收治病种在9个乡镇卫生院开展试点。

(二)中医药基层基础逐步夯实。一是建立服务网络。全县现有中医医院1家,二级医院中开设中医住院康复科室的1家、门诊中医科室的3家,开设有中医馆的乡镇卫生院28家,能提供中医药诊疗服务的村卫生室181家。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二是打造服务平台。县中医院与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成医联体,同时与省中医院肛肠科成立合作联盟。建成县中医院智慧中医药一体化服务项目,实现与乡镇卫生院网上会诊、县域内中药配送全覆盖。三是提升服务能力。2021年全县中医类诊疗23.02万人次,同比增长5.12%,其中县中医院诊疗6.8万人次,同比增长8.12%。全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人数4.7万人,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70.3%0-36个月儿童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人数8036人,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87.62%。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逐渐提高。

(三)新安医学传承创新有力突破。一是增强县级主体。县中医院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安名医馆,聘用县退休名老中医、省中医院肛肠科团队,打造守正创新的新安医学名片。二是建设人才队伍。组织人员参加省、市有关中医技术培训。通过中医师带徒、农村定单定向医学生培养,5年来为基层招录中医人员28人。成立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连续两年组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三是推进保护开发。全县现有新安医学民间诊疗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家(国家级2家、省级2家、市县级11家)、省市县三级名医工作室7家。收集新安医学单方验方等39种。小儿疳积方获市级评选和推广。筛选十病十方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遴选新安名方助力疫情防控,今年5月份以来累计向隔离点人员配送中药汤剂6730人次。四是开展文化宣传。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拓展治未病服务,加深群众对中医治未病理念。围绕中医药六进,常态化多形式开展系列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

(四)中医药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一是发展中药材种植。初步建成以黄山贡菊、山茱萸、绿萼梅、黄精等为主的一批新安道地药材基地。拥有黄山贡菊地理标志。2021年全县种植中药材品种277.66万亩,年产量0.5609万吨,年产值7.459亿元,其中菊花种植5.5万亩,年产量0.5万吨,年产值7亿元。绿萼梅、芍药、黄栀子等一些集绿色生态、旅游观赏、药用保健的中药材品种,以及药梨膏、枇杷膏等药食同源产品发展势头良好。二是培育经营主体。2021年全县有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50家。发展了一批菊花品牌,其中雅盛翠明缘省著名商标。现有省十大皖药示范基地1家、省行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中药材示范合作社1家。黄山徽药饮片公司通过双招双引成功完成重整项目。三是推进融合发展。打造深渡康养小镇,借助张一贴的社会影响力,提供特色化、个性化康养产品。引进石门秘境等一批康养旅项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在中医药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医药服务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县中医院基础设施需要局部提升,包括设置老年科病房、治未病科室,提升改扩建中医康复病房和科室建设。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环境和能力建设水平均不高。村卫生室中医诊疗环境有待改善。二是从业力量不足。2021年全县中医临床医师143人,千人口仅0.39人,尚未达到全省十三五中医药规划提出的0.4人目标。在编在岗中医师中高级以上职称的10(县中医院4人、乡镇卫生院6),行业带头人紧缺。多数乡镇中医馆存在人才匮乏、人员难以留住等问题。村卫生室只能开展最基本中医药服务。三是医疗收入偏低。2021年县中医院医疗收入1725万元(不含零差率销售药品),人均11.05万元,为县人民医院人均医疗收入的58.07%,且连续多年收支不平衡。28所乡镇卫生院中医医疗收入126.5万元(不含中药和中成药),占比仅为5.02%

(二)新安医学传承发展不够。一是未彻底扭转县级主体颓势。县中医院目前尚处于困境,这既有历史债务欠账太多原因,也有中医特色或中西医结合特色经营运用不好等因素,发展氛围还不浓,颓势有待进一步打破。二是未有效建立师带徒制度。受传统影响,中医以家族或师门传承为主,传内不传外,中医非遗家族式传承人数少。新安医学人才培养有断层之忧。三是未充分发掘新安医学特色优势。对新安医学的整理、研究和转化尚处于初始阶段,新安名方新安名药转化尚未真正破题,促进新安医学康养旅融合发展还缺乏系统措施。四是未深入讲好新安医学故事。不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的观念淡薄。部分群众认为西医治疗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中医见效较慢,说明中医药传播不够到位,群众对中医药认知上有一定偏差。

(三)中医药产业不够壮大。一是规模优势不强。全县中药材种植基地多为散户种植,基地分散、规模小,且种植技术及规范化水平不高,缺乏整体规划引导。二是链条效益不佳。我县是中药材资源大县,但也是中药材产值小县。具备加工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中药材企业不多,且局限于对药材的简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层次,产品完全依赖于外地企业和市场。各基地、农户主要以销售原药材或者初级加工为主,产销不稳定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三是融合力度不大。以医养结合为方向的健康养老产业、以业态融合为关键的健康休闲旅游产业、以道地中药材种植为支撑的健康药食同源产业,等等,还相当薄弱。

(四)相关保障措施不到位。一是人才培育机制不健全。中医师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比较严重。受政策扶持、职业待遇等因素影响,一些专业人才外流,不少中医师不愿从事中医药岗位。通过师承方式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尚需时间积累。中药材无论是专业管理人员还是种植技术人才都相当缺乏。二是财政保障力度不够大。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尚缺少中医药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县级财政给予中医院经费倾斜补助不足。部分村卫生室尚缺乏建设资金。中药材生产加工除菊花外没有具体扶持政策。三是医保政策有待完善。目前从紧的医保政策对中医工作开展有所制约。如,中药饮片加成不足以弥补药品损耗和药事服务的支出;中医一般诊疗收费15元不足以体现其价值;城乡居民在参保镇医疗机构每人每年200元的报销封顶额,不利于引导患者采取中医门诊治疗,易导致患者为追求较高的报销比例和额度选择西医。

三、工作建议

当前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时、地利、人和俱备。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拿出有力举措,做好中医药发展文章。

(一)夯实工作基础,打造中医药诊疗服务高地。一是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行政管理,参照黄山市及其它地区做法,成立县级中医药管理局,充实中医药管理队伍,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成效。构建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各乡镇中医馆为骨干、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服务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三名(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大力推进县中医院改革,实现内部搞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县中医院姓,加大中医名科、中医重点(特色)专科申报和创建力度,做好新安名医馆建设,加强与省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和长三角等重点中医医院、研究所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我县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力争打造一批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名馆、名科或特色专科,建成县域中医治疗中心。三是大力实施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带头人工程。实践证明,一个带头人能兴一方事业(产业)。要通过中医药人才引进、骨干培训、跟师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培养,努力做到每个基层中医馆都有一个中医带头人(团队)。同时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普及,力争每个村(社区)卫生室都能规范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逐渐打响新安医学品牌。四是完善医保措施。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规范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向上争取更多适宜中医病种纳入日间病床,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报销比例和门诊报销额度,打破按治疗部位数(局部)收费向按病种(整体)收费制度,遴选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收费。实行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定价或补偿机制。建议在现行中药饮片25%加成基础上,对开展中药饮片(中药房)服务的单位实行药事费合理补助。落实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政策,以中医优势服务、特色服务为重点,支持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

(二)整合有效资源,打造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高地。一是大力推广新安医学名医,深入开展师带徒工作。集聚张一帖内科疗法、西园喉科医术、黄氏妇科等名医世家力量,鼓励中医师承,带教培养新安医学传承优秀人才。深化县域内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团队)建设或创建,加强名中医带教培养。积极引进国医大师、市级名中医在我县设立传承工作室,帮助培养一批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人才。收集散落民间的名方绝技,支持名方绝技持有人到医疗机构坐堂行医。建立名中医评价和激励机制,开展名中医遴选培养和表彰。二是积极发掘新安医学成果,大力促进新安名方商品化。加强新安医学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和应用,大力支持新安医学民间诊疗技艺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新研制新安医学代表性药剂,促进新安名方新安名药转化。建议恢复县中医院中药制剂中心。鼓励世家名方、验方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市场化、商品化运作。支持完善新安国医博物馆建设,打造成新安医学传承发展研学游教育基地。三是强化政策配套,促进新安医学传承。探索设立新安医学发展基金,为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逐步赋予医院选人用人必要的自主权,同时,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竞争机制和有效激励薪酬制度,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人才。切实加强中医药临床运用,提高临床使用率和疗效。县级层面探索设立奖励基金,医疗机构内部要完善绩效分配机制。四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讲好新安医学故事。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新安医学应用场景和徽州历史博物馆、歙县非遗馆(项目)、健康主题公园(项目)等重点场所新安医学展示场景建设,同时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普及中医药及新安医学文化,让中医药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全社会形成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高地。一是培育壮大名特精道地中药材。把中药材特别是道地中药材培育壮大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强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我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空间广阔,尤其要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要制定道地药材发展规划,在壮大道地药材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道地药材作为主导品种。今年黄山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六业千亿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培育徽五味道地药材品牌,我县贡菊、绿萼梅位列其中两味。要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率先突破。菊花种植要完善粮食套种模式,做到既能促进菊花发展,又符合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建议尽快申报歙县绿萼梅(徽州绿萼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整合涉农部门技术力量,推进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进一步完善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每年整合一定额度的涉农资金,加大对中药材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药企业扶持力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完善利用林下资源发展中药材的政策措施,为药农稳定种植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聚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市场主体。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业落户歙县,同时努力培育壮大现有中医药企业。积极鼓励中医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加强中医药领域招商,将生物医药(中药萃取)与大健康领域作为我县产业招商重点,注重招大引强、招新引高。积极培育并做大中药材交易市场。探索与歙县茶叶交易市场场所融合发展模式。三是创意推动新安医学康养旅融合发展。黄山市对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定位是医养、康养。要适应后疫情时代发展需求,加强休闲康养、健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布局,开发推广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商品和服务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同时,因地制宜开发药膳、研学等附加产品,因势利导发展枇杷膏”“药梨膏等特色药食同源产品,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新徽菜名徽厨行动方案。我县作为徽菜原产地,要强势推出一批新安医学品牌药膳,为我县成为全省精品美食旅游线路上的名珠重磅加码。鼓励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新建融入新安医学元素的医养接续性医疗机构、医养结合示范点,打造一批名特优康养小镇和老年关怀医院(护理中心),做大养老产业。主动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溢出,加强协作,精准输出相应产品,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