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
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10月9日至10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向平带领由教科文卫工委、社会建设工委和县教育局、人社局等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县经济开发区和安徽省行知学校,采取实地察看、代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我县县域内现有职业学校3所,即徽州师范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和现代职业学校。具体情况如下表(表一):
类别 |
学校 |
管理 单位 |
占地 面积(亩) |
建筑 面积(M2) |
专任 教师(人) |
在校学生 |
专业设置(个) |
教学班(个) |
实训基地、室(个) |
|
全日制(人) |
非全日制(人) |
|||||||||
公办 |
徽州师范学校 |
市教 育局 |
178 |
38000 |
112 |
1450 |
|
5 |
31 |
|
行知学校 |
县教 育局 |
700 |
91972 |
171 |
1523 |
1021 |
18 |
64 |
55 |
|
民办 |
现代职业学校 |
20 |
6950 |
20 |
598 |
|
5 |
|
|
|
|
合计 |
|
|
|
303 |
3571 |
1021 |
|
|
55 |
2.我县现有公办职业培训中心1个,即行知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中心, 申报开展车工、钳工、工艺雕刻和农业技术等初级、中级工评价认定工种8个。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0家,涉及家政、保育、烹调、茶艺、电商、建筑等20余个工种。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深入贯彻职业教育法。今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职业教育法。县委、县政府有关专题会议进一步研究贯彻意见。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职业教育抓拓展”的思路要求。县教育部门通过“职教活动周”、职业学校秋招校长会议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对新职业教育法进行广泛宣传。各乡镇各学校通过橱窗、滚动视频、“小手拉大手”等形式营造宣传氛围。行知学校在全面宣传的同时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和办学模式改革。
二是注重多部门共同保障。县发改委将职业教育纳入县“十四五”发展规划,强化项目谋划,加大对上争取。县人社局全面调度实施企业招工“校企定制”和“市外招引”计划,深入走访汇总企业需求,建立职业人才数据库。县财政局将教师工资等人员经费按现行全额保障财政供给政策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资金参照直达资金管理,将地方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落实行知学校教学实训楼改扩建非标债项目4000万元。县教育局通过“双招双引”引进北鑫教育和天赋教育城等职业教育项目。
三是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坚持面对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行知学校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方向,从原先全部以升学为主,引导向“升学与就业并重”转变。2021年恢复中断多年的入企实习工作。2022年毕业生对口本科高考录取率达40.7%,取得社会很大反响。围绕三次产业,调整设置一批紧密对接我县主导产业的学科专业,形成“1+3+2”格局。“1”即最具特色最具知名度的非遗教育专业;“3”即面向三次产业的机电数控、旅游服务和制茶园艺专业;“2”即两大基础的会计和计算机专业。近两年相继引进浙江东进公司投入600万元、上海四季教育集团投入500万元、宰相故里投入100万元分别加强无人机、非遗研学和旅游专业建设。 2020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特色学校,2021年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
四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出台《歙县企业招工校企定制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实施“校企通”工程,初步打造“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校企合作服务新模式。全县现有面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实习学生414名。行知学校校企合作定制班2021年首届招生17人、2022年继续招生38人。全县现有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家(黄山市古城歙砚股份有限公司)、市级2家(歙县徽文墨厂、安徽德博杰机电有限公司)。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考察,邀请企业到学校开展招聘宣传等方式,积极引导在校学生服务本地企业。行知学校2022年1099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9.7%、直接对口就业率达83.2%、本地企业就业率达64.5%。
五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2021年以来,行知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中心完成10批次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参评331人,认定310人。各民办培训机构每年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脱贫户等1000余人。
三、存在问题
我县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国家关于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我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社会认识存在偏差。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现实中,受传统招生制度影响,我县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现象明显,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香”起来。一些家长和学生把报考职业院校作为兜底选项,甚至认为职业院校不正规,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许多学生毕业后仍选择报考本科职业高校。在升学、招聘、晋升等环节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还不够平等。对于职业教育,社会的氛围、家长的印象、学生的心态等都还需要一个强力提升过程。
二是职业教育布局相对薄弱。2021年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认定我县两所职业学校1所合格、1所不达标。不达标的现代职业学校系租赁办学,在学校自有土地、自有产权校舍和“双师型”教师占比等核心问题上无力整改,2022年被暂停招生。对照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47 :53”的要求,我县职业高中生源在未来五年内梯次递增,大部分生源面临外流,每年外流均超1000人,职业教育规模尚存在严重不足。具体情况如下(表二):
项目 |
2022年 |
未来五年预测 |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6年 |
2027年 |
||
全县职业高中生源规模 |
1578 |
1782 |
1856 |
1794 |
1934 |
1968 |
全县职招本县学生规模 |
698 |
按2022年招生规模测算 |
||||
占比 |
44.2% |
|
|
|
|
|
外流学生 |
880 |
1084 |
1158 |
1096 |
1236 |
1270 |
按照教育部等14部门《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人社部等4部门《“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等要求,我县职业培训还存在资源分散、规模小、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与省政府提出的技工强省建设目标差距大,亟需加快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做精职业技能培训。
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不高。县级层面还没有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尚未在金融税费、财政补助、土地审批、信用提升等方面设置规范要求或给予企业足够明晰的政策支持。全县现有企业岗位需求偏低。据有关部门统计,2021年县经济开发区仅有13家规上企业提出岗位需求220余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停留在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场所的层面上, 很少有企业提前介入和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大多数企业更愿意随招随用,学习平台搭建和实训基地建设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不强,服务企业能力较弱。县经济开发区大部分企业学生实习尚存在食宿条件严重不足问题。今年现代职业学校193人在开发区企业实习食宿在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同时,企业留住年轻员工较难,也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四是职业教育层次和质量有待提升。2022年市、县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出“争取设立非遗学院”“争创行知非遗学院”。但据有关规定,只有达到省颁A类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才有资格。目前行知学校仅达省颁B类标准,对照省颁A类标准,虽然具有专业建设、特色教研、技能大赛等方面明显特色和突出优势,但在有的关键指标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困难和问题是规模不足、师资不强、设备欠缺。具体情况如下表(表三):
项目 |
全日制 在校生 |
职业 培训 |
硕士及以上 学位教师 |
设施设备 |
|
省颁A类标准 |
前置 条件 |
不少于3000人 |
|
|
|
满分 条件 |
近三年年均不少于5000人 |
近三年年均3000人以上 |
占专任教师的20% |
工科类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值不低于8000元,其他专业不低于6000元 |
|
行知学校现有状况 |
1534人 |
年均600余人 |
3人(缺27人) |
生均仪器设备值存在投入不足的短板 |
上述问题,也是行知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解决的问题。
四、意见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加快落实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政府、企业、职校应当共同承担起推动产教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管理、职校自主发展、企业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一是持续优化发展氛围。坚持高位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新职业教育法,研究制定我县落实国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强化统筹协调。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审议拟出台的职业教育文件和政策,部署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事项,督促检查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突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大对职业教育成果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倡导树立尊重职业人才的价值观,消除“重普教、轻职教”的偏见,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二是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布局。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实事、抓社会稳定的思想观念,加快建设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匹配生源、服务地方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完善《歙县职业教育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县职业教育资源调配,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公办的中职学校。高度重视停招后的现代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和善后处理工作,确保平稳过渡。大力改善行知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使之成为吸纳我县职业高中生源的主要力量。建议对徽州师范学校春招按县内同批次招生。统筹盘活全县闲置和低效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做强做精职业技能培训。建议按照各地通用做法,在职业学校加挂技工学校或高级技工学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为今后申报技师学院打好基础。
三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好,职业院校才能办的更好。制定我县《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聚焦当前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坚持专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一体”的办学思路,建立学校、企业、开发区三方更加完善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加强对优质示范企业产教融合引荐培育,确保信息畅通、重点打造、深度合作、示范引领。建立产教融合激励机制。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取得突出成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认证为“产教融合型企业”, 受益财政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对经认证为产教融合型的企业,给予“金融+税收+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政策扶持。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个性订单培养,支持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培养培训基地。夯实学生实习保障。建议在县经济开发区建立公共实训基地,解决学生实习食宿条件不足等问题。鼓励引导企业为跟岗顶岗实习学生缴纳工伤保险,引导学生安心留在企业留在当地就业。深化与长三角地区产学研融合,充分利用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优势资源,弥补我县资源不足。加强对职能部门、职业学校、企业的考核激励,引导各方共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四是聚力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和质量。一个地方发展,离不开地区争先、企业争先、人人争先。实践证明,低层次办学只能低层次发展,甚至被淘汰。反之,亦然。今年来,《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的意见》及安徽省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对达到省颁A类标准的中职学校,允许设置高职专业学院。”这是加快落实省部提出“建设以非遗传承创新为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县党委、政府提出“依托行知学校创建非遗学院”的重要机遇期和窗口期。我县要抢抓机遇,集中力量攻坚。当前,要紧紧抓住创建省颁A类标准的中职学校这个“牛鼻子”,牵动职业教育方方面面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我县创建省颁A类标准中职学校计划,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建议明确行知学校所在区域预留发展空间规划定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要坚持高位推动,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当前黄山市有黄山区黄山旅游管理学校和我县行知学校申报创建省颁A类标准中职学校,我们要确保成功。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解决。着力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好省“鼓励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政策,争取更多非标债投入;争取国家贷款项目,并统筹解决好还贷问题,加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深化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权,重点加大师资人才的引进和招聘。支持徽州师范学校改善办学基础设施,与高职院校合作申办五年制高职专业。通过加强政府统筹,努力解决瓶颈问题,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