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歙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9月份成立了调研组,就我县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深入新安江沿线乡镇、村组,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的背景、内容及任务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行探索地和重要试验地。2020年12月省委出台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长江、淮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生态屏障建设。”2021年4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意见》(皖政办〔2021〕37号,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制发了《歙县新安江生态廊道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的内容和任务。
建设内容:到2025年,新安江歙县段两侧各15公里范围内的宜林荒山荒坡荒地全部植树造林,两岸废弃的码头、厂矿和沿线的滑坡山体、裸露地块全部完成复绿,实现宜林还林、应绿尽绿。围绕建设新安江生态廊道,全面加强森林质量持续提升,各类自然保护地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形成连续完整、功能完备、结构优化、质量优良、景观优美的生态廊道,流域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
建设任务:“十四五”期间建设规模113.5万亩,其中增绿扩量(人工造林)0.3万亩;森林质量提升113.2万亩(退化林修复4.3万亩、森林抚育71.9万亩、封山育林32.9万亩、退耕还林巩固提升4.1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6个、森林村庄27个。
二、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进展及成效
我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育结合、综合治理、区域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全面落实林长制,扎实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先后实施了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千万亩森林增长等一系列重点林业工程。截止今年9月底,全县完成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总面积33.2万亩(其中1公里范围以内面积5.04万亩,2-15公里范围内28.2万亩),其中完成增绿扩量0.18万亩;森林质量提升33.05万亩(退化林修复2.56万亩、森林抚育24.46万亩、封山育林4.78万亩、退耕还林巩固提升1.25万亩)。完成义务植树395万株,全县义务植树尽责率87%。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雄村镇卖花渔村等13个行政村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创建省级森林城镇9个;省级森林村庄63个,全县达到119个。
1. 整体推进,完善了廊道建设的机制。近年来我县依据《歙县新安江百里画廊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围绕“推进新安江百里画廊林相改造、建立新安江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融入‘杭州都市圈’生态安全保护修复机制”三个创新点,17项重点工作,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为强化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2021年11月县委县政府新组建了歙县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发展中心,职责也从单一生态保护向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并行转变。部门联动推进廊道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县交通局对皖浙一号线街口段3.8公里开展道路边坡治理,实施生态复绿;歙茶中心全力推进沿江美丽茶园建设。“三潭枇杷”、“三口柑橘”、“歙县山核桃”地理标志产品的成功申报,扩大了我县农特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农民增收。
2. 林相改造,提升了廊道景观效果。按照“生态+”和“旅游+”,“以林造景、以景配林”的要求,以库区108米水位线以下退耕还湿还林还草为项目重点,完成3101亩的耕地休耕“三还”,重点打造红杉林观赏基地;聚焦茅草山地改造,完成枫香、樱花等彩叶有花树种栽植面积762.6亩;以古树名木保护修复工程为支撑,抓好沿线102株古树名木的保护修复,完成深渡漳潭古樟树主题公园建设,打造“一树一景”,廊道林相外貌丰富,季节变化明显,地方特色鲜明,带动了森林旅游发展。
3. “双长”融合,强化了综合保护能力。通过林长、河长一体化融合,加强生态巡护,落实“三退”(退耕还湿、网箱退养、退捕上岸)措施,改善山水生态环境,以提升百里画廊的山水景观质量。整合多方资金保障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加强与杭州都市圈及长三角各地交流合作,聘请浙江农林大学开展规划设计和技术咨询,为先行区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探索退耕还林市级跨区县异地占补平衡,从其它区县调入新安江退耕还湿还林面积271.6亩,实现生态补偿、提升景观与净化水质三赢。
4. 项目推进,凸显了廊道的颜值。紧紧围绕“拆、控、改、修、建、收”六字诀,全力推进新安江百里画廊南源口至深渡旅游码头段风貌整治及景观提升专项行动,着力南源口五里牌、坑口乡汪龙坑、漳潭湿地和九砂村等11个节点打造,推进沙湾、皖浙交界处等重要景观节点建设,进一步完善皖浙一号旅游风景道旅游标识系统,启动亚行新安江绿色茶园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前山儒医谷、“山水新安”景区、深渡特色小吃(二期)、南屏水天一舍、九砂旅游村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开展了山核桃产业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确保山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集中配送等工作,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限规定,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新安江禁渔,巩固退捕成果,保持了一江清水、两岸青山的优美生态。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森林林分质量不高。多年来我县森林树种结构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树种多,阔叶树种少,单位面积储量不高,乔木林单位面积储量为61.97M3/公顷,低于全国森林单位面积储量。枇杷、柑橘、山核桃等特色经济林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林相杂乱;特别是山核桃林秋冬季落叶,远看大片枯黄;茶园重修剪普遍,园相园貌较差,美丽茶园面积很少,影响景观。
2. 林相改造见效较慢。营造林恢复周期长、见效慢。一片林分景观要明显提升并发挥效益,需要上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况且抛荒山地本来立地条件就差,栽了树,效果却不明显。同时抛荒地部分是耕地,茅草可以清除,却不能种树,来年还是茅草地。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大量农民外出,农户普遍缺乏积极性。荒山改造投入大,目前省、市也没有专项经费,林业项目补助标准低,林相改造推进难度大,不利于规模化改造提升和产业发展。
3. 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不快。相对我县生态优势,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问题突出,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投入不足,缺乏支撑林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尽管我县先后进行了全省首次碳汇交易、全国首次闲置农房经营使用权网络竞拍、全省首笔水排污权抵押贷款签约等方面的探索,但生态价值实现的活力不足,生态资源产权尚不明晰,生态产品的家底还未完全摸清,仍然停留在“点”上,普及推广难度大。
4. 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增大。松材线虫病防控压力持续增大,防治范围广,技术单一,人财物投入多。森林防火形势越来越严峻,森林覆盖率高林下植被生长茂盛,枯枝落叶堆积,如遇持续干旱无雨或清明祭祖等特殊节日,发生森林大火隐患增高。今年极端干旱天气,大片竹林、树木枯死,也给森林资源保护增加新的难度。
四、意见建议
1. 增强政治自觉,强力有序推进。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十四五”期间我省全域性林业生态建设重大工程,也是我县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并重、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的探索和实践。对照“皖南地区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升级版”建设目标,加强组织领导,整合项目、资金,把各部门廊道建设的职责落到实处。特别是林业部门要抓住新安江廊道建设调优增秀的重点,紧盯新安江两岸的关键区域,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强化林相改造主要措施,建立考核办法,强力有序推进“十四五”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
2. 精心谋划项目,积极向上争取。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项目为先”的工作理念,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的拓展升级、《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方案》和《杭黄毗邻区块(淳安.歙县)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县政府及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吃透国家宏观政策,围绕森林质量提升、自然保护地和湿地保护修复、绿色低碳发展、“两山”理论转换等方面精心谋划编报一批带动性强、引领长远具有前瞻性和可落地性的重大项目,挤入国家、省、市盘子,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以高质量的项目实施助推新安江生态廊道高质量建设。
县政府要继续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逐步提高我县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 缩小与毗邻淳安县的差距。没有两岸青山,哪来一江清水。我县广大农民群众为保护生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在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中让百姓共享生态保护的成果,真正得到实惠,增加获得感,也是廊道建设的目的之一。【浙江淳安县林业公益林补助标准:省级以上公益林补助及县级配套收入(40元/亩);市级公益林补助收入27.5元/亩。歙县林业公益林补助标准:国家级国有10元(含公共管护0.25元)、非国有17元(含公共管护0.25元);省级国有15元含公共管护0.25元)、非国有17元含公共管护0.25元)】
3. 推进“两山”转化,发展廊道经济。生态廊道的生命不止于绿,而是基于廊道而形成的绿色生活、绿色经济,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变廊道为“财”道,才能找到廊道建设的源动力,促进廊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中要积极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森林碳汇、闲置农房等资源交易,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高质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以新安江生态廊道的绿为面,以新安江的干、支流和皖浙一号旅游风景道为线, 串起沿线公园、景区、绿地 、特色农业生产区、农事体验区、文化街区、古城、历史名镇(村)、传统村落、摄影点,使新安江生态廊道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林长制改革先行区,真正将优美的生态和厚重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让广大群众成为生态廊道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4. 加大管护力度,筑牢生态屏障。“三分建,七分管”,要持续巩固生态廊道建设成果,健全完善新安江生态廊道长效管护机制,全面落实属地管理保护责任,在做好经常性管护工作的同时,着力防好“一把火”,治住“一条虫”。加强森林防灭火、病虫害防治等林业防灾体系建设,严格管护队伍的管理,开展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提升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关注、高度重视今年特大旱情对森林资源带来的不利影响。营造全民参与廊道建设的浓厚氛围,通过村组“大喇叭”、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进村入户等方式,全面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宣传教育引导,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廊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保护生态意识,让“两山”理念植入人心,齐心协力把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为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