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全县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4-11-08 08:49信息来源:歙县人大办 作者:歙县人大办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先后深入部分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化工工艺企业、成品油销售公司、城区加油站、城镇燃气充装站点等,采取企业自查、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就我县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一般安全风险等级(C级)园区一个:歙县化工园区,20104月批准成立,规划面积118.48公顷。全县涉危化品市场主体有四大类:一是园区企业。歙县化工园区目前入驻化工及危化品企业27家(含在建1家)。其中取得危化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10家、危化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3家,另有3家处于试生产阶段待取证;有危化品重大危险源9个(二级1个、三级7个、四级1个),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4个(聚合工艺3个、氧化工艺1个)。二是经营企业危化品经营企业49家,均不构成带储存设施的重大危险源;成品油加油站25家;柴油加油点(零售)3家,柴油批发企业1家。三是城镇燃气经营主体其中管道天然气经营企业1家:安顺燃气,供气小区61个,点火供气居民用户1.59万户、工商用户195户,日供气量约5万立方米;瓶装石油液化气充装站4家:桂林天龙、深渡南昇、王村和瑞、街口日升,目前在用气瓶95700个,用户约55800户,年供气量约3200吨。四是运输企业危险物品(含危化品)运输企业1家(佳捷物流),有运输车辆11台。

二、工作成效

(一)加强源头防范,消除安全隐患。一是严格审批。县发改委等6家审批部门严格落实危化品项目审批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加强投资项目审批源头管控,对不符合安全准入条件和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核准或备案。二是科学规划。编制《县循环经济园区(歙县化工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7-2035)(2022年修编)》,依规对标划定歙县化工园区土地规划安全控制线,加强县域危化品产业用地管控,督促全县危化品生产、使用企业和仓储设施向歙县化工园区集聚。三是防范源头。指导2家企业首次使用化工工艺通过安全可靠性论证评审、督促27家企业在役化工装置通过专业设计等,从源头上防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四是内外整合。通过内外整合将厂中厂企业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由新企业聘请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单位开展安全诊断,组织省专家对安全诊断报告进行审查,以整合改造3厂中厂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化解。

(二)落实安全责任,提升安全水平。一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落实安全三同时,联合审查危化品项目安全三同时报告5个,到场监督一般化工项目安全三同时评审10围绕目标职责、制度化管理等8个核心要求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19家企业开展了三级达标创建,有效提高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整体能力水平。二是落实数字建设责任。6家企业将自动化改造纳入危化品技改项目,完成人工投料自动化改造提升,5家企业进行自动化提升改造项目施工,2家企业进行技改项目的安全条件评价和专业设计,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要求,推进重大危险源企业信息化建设,6家重大危险源企业完成危化品防控监测预警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和电子作业票系统建设,4家危险工艺企业完成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系统搭建,实现数字赋能监测预警、风险管控。三是落实问题整改责任。针对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中发现的212条问题隐患,督促相关企业严格按照五落实要求进行整改。

(三)突出专项整治,管控重点环节。一是专项整治全过程。组织开展氯乙烯省级督查检查、重大危险源专项检查、危化品鉴定分类专项检查、危化品储存场所集中排查、加油站交叉互查、燃气使用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剧毒和易制爆危化品使用环节安全检查、环保设施安全专项整治、危化品运输企业运输车辆整治、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大排查等,强化危化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各环节监管,切实做到隐患整改和安全执法双闭环管理。以清单+闭环要求,对排查出涉及安全的1000余条隐患问题,及时督促相关企业、单位依规整改,确保问题限时整改销号。二是协同合作全领域。危化品安全管理涉及多单位多部门,需要配合协作、共同发力。在城镇燃气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过程中,住建、城管、市监、消防等部门对燃气场站按照每季度一次的频次开展常态化安全检查;通过属地+部门方式,分三批对县直有关单位、乡镇、社区检查人员开展燃气安全检查要点培训;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在燃气使用安全宣传和扫街排查上的作用,做到安全宣传无死角、隐患排查全覆盖。2023年以来,排查使用燃气的餐饮场所1128家,发现安全隐患505个,全部完成整改。

、存在问题

2019年以来,全县危化品领域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但危化品安全管理短板与不足尚有不少,事故风险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

(一)软硬条件总体偏弱。园区企业生产设备大多为10年前购置,安全生产风险与日俱增,虽有自动化改造和设备更新,但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能整体偏低。危化品企业的一线作业人员大多为初中学历,新工艺、新规程、新设备学习接受能力弱,专业能力和安全意识不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安全、会管理的人员寥寥无几,对安全生产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执行不够到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不够到位,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投入不足。

(二)企业发展空间不足。化工园区建园时,企业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建设布局,没有预留足够发展空间。10余年后,国家调整化工园区政策,要求执行《精细化工企业工程设计防火标准》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危化品项目均按新规立项审批。目前园区内部分有升级改造意愿的企业因厂区没有地、安全距离不足等问题,无法进行技改。一些企业现有仓库容量不足,只能采取露天存放、私搭乱建方式解决货物(或产品)存储问题,给企业带来安全隐患。

(三)燃气风险持续走高。全县9万多只瓶装液化气仅城区实现了部分配送,存在配送点散而小、配送模式单一、运输工具不规范、主动发现安全隐患能力不足等问题。餐馆使用无熄火保护装置灶具、油气混用问题普遍存在,餐饮经营户整改积极性不高,整改难度大,容易反弹。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部分成品油加油站逐渐被周边建筑物包围,安全距离明显不足,形成新的安全风险点。

(四)应急处置能力偏低。精通各类化学事故处置的专业救援技术、专业救援器材配备、快速反应的危化专业救援队伍尚未建立;县消防大队处置危化品事故专业不够、能力不足;危化品领域市场主体应对突发化学事故的抢险救援演练不够,应急救援准备及人、财、物储备不充分,反应处置能力低下,全县应对处置危化事故的能力整体偏弱。

、意见建议

(一)聚焦强意识抓好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加快实现从要我安全我要安全转变。一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督促企业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宣传,依法依规抓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二要加强校企合作,持续开展主要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高风险岗位操作人员学历资质达标行动。依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构和黄山市周边的化工实训基地,组织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确保从业人员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三要通过各级培训、专家授课、企业员工食堂定时播放危化品典型事故警示片等有效方式,对企业员工灌输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二)聚焦优本质,提升园区安全水平。围绕十有两禁工作主线,认真落实化工园区安全等级提升包保责任制,纵深推进一园一策整治提升,切实提升园区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一要谋项目。积极申报重大安全风险防范项目,推进园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项目有效实施;优化环氧树脂产业整合提升方案,积极推进聚酯产业整合提升项目建设。二要谋数字继续推广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完成化工园区智慧平台建设,完善和运维好危化品防控监测预警系统;督促企业开展自动化系统和安全仪表系统改造,实现机械化换人和自动化减人。三要谋升级。以产业升级、低效用地处置等方式促进企业开展技改,实现生产装置的现代化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在制度、设施、标准、人员及管理等方面规范危化品安全生产活动,提升危化品领域整体安全水平,尽早实现园区D级达标。

(三)聚焦抓重点,严格落实政府监管责任。要注重监管方式方法,提高监管质效,确保安全形势稳定。一要着重围绕9只气瓶使用安全,持续开展城镇燃气安全隐患再排查再整治行动,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在依规对瓶装燃气的充装、运输、供应、配送、使用、检测进行全过程监管的同时,尽快启动、尽早完成城区、中心镇瓶装液化气统一配送点建设,配送车辆喷施统一、醒目的燃气警示标志。二要注重加强日常巡查检查,从严查处无证经营、违规储存、非法倒装、擅自充装销售非自有产权气瓶、未落实用户设施安检等违法违规行为。三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对易燃易爆危化品、油气仓储设施、油气长输管线、加油站等周边区域,持续加强安全防护目标距离管理,禁止在安全控制线范围内新批新建人员居住或人员聚集等项目,强化危化品场所设施周边管控,避免人为产生新的安全风险。

(四)聚焦补短板,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空白是当前我县危化品安全生产工作的短板,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备防化、防辐射、防毒等功能的应急救援分队,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危化事故。督促企业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强化应急人员培训和企业应急救援演练。鼓励有条件的危化品企业联合建立危化品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专、兼职危化救援人员,由环保、消防等部门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管理,探索建立由企业自备队伍完成日常救援任务的应急救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