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5年工作要点安排,7-8月,县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队,组织县人大农业与农村工委、林业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先后深入石门乡、王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深渡镇、国有桂林林场等地和黄山徽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天全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深草阁民宿等企业,开展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歙县鼓励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及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奖补办法(试行)》,通过项目推动、政策扶持、技术引导,鼓励发展以林药、林果、林菜、林茶、林菌、林禽、林间采集及生态康养旅游等现代林业经济,培育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46.9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218万亩)的21.5%;林下经济总产值28.97亿元,占全县林业总产值的34.9%。
(一)复合种养品类丰富。我县林下种植主要包括套种绿萼梅、黄精、桔梗等林药模式,套种茶叶、菊花等林茶模式,套种青梅、香榧、柿子等林果模式,套种黄花菜、大豆等林菜模式,栽培云芝、竹荪等林菌模式,总面积3.88万亩。如上丰乡林药混交绿萼梅6000亩,年产干花120余吨,年产值3600万元以上;在现有100亩云芝种植基地基础上,深渡镇打造1000亩云芝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林下养殖主要有林蜂、林禽、林畜三种模式,总面积4.32万亩,总产值1.86亿元。如,深渡镇皖南中蜂养殖,年产枇杷花蜜150吨、惠及200多户蜂农;歙县汣田娘家家庭农场和歙县查坑土鸡场采用“林下散养+生态饲料”模式,林下放养土鸡16000羽;黄山市乌石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歙县云舟家庭农场放养皖南花猪1100余头。
(二)林下采集初具规模。主要采集林产品为竹笋和箬叶,总面积28万亩,总产值1.69亿元。其中竹林面积18.31万亩,年产笋6571吨,产值1.08亿元。石门徽菜特色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深度开发竹笋系列产品,做大做强“笋姐”品牌,被授予“徽菜十大食材生产基地”;“问政贡笋”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箬叶采集主要在长陔、狮石、石门等地,面积达3.5万亩、产值近3000万元。歙县长陔土产综合加工厂在王村新建4500平方米箬叶加工厂房,产品销往国内及东南亚等国家,2025年箬叶加工预计产值1500万元。
(三)森旅康养出圈出彩。大力开发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森林古道、乡村古树、森林康养基地等林业旅游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林家乐(农家乐),建成森林生态景观经营单位323家,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2024年,全县森林旅游游客接待量1042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收入23.59亿元。全县涌现出石潭、坡山、问政、姬川等一批颇具吸引力的森林景观旅游村庄。卖花渔村作为徽派盆景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地,每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年销花木盆景2600余万元,人均花木收入4万余元。2025年1月,绵潭村江深草阁民宿成功获评皖美金牌民宿,森林旅游康养在全域旅游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主要问题
我县林下经济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实践的起步阶段,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还不够多样、高效、有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规划引导不够。尚未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区域发展和功能定位不明晰,林下经济虽然品类丰富,但仍处在散、小、弱状态,难以做大做强。如林下中草药种植,桂林国有林场发展了黄桅子200亩、黄精120亩、石斛20亩,新建的桔梗180亩、牡丹和芍药40亩,总体规模不大。山核桃林下种植中草药刘寄奴只有金川乡的500亩。林下养殖除中蜂外,林禽、林畜规模也很小,全县现有19家规模土鸡养殖主体平均规模只有3000羽左右。森林景观利用虽然已经形成全域满天星的良好态势,但还缺乏如“众星拱月”之文、旅、体、研、康养目的地综合型服务体业态支撑。
二是链接融合不深。我县林下产品多以初级原料形式销售,如鲜药材(绿萼梅)、黄精、鲜竹笋等,生产加工也多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产业链短,产品单一。中药材种植、山野菜开发、野生动物养殖等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等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林下种养和森林旅游与沉浸体验、研学旅游、文创开发、体育健身、医药康养等尚未有效链接,产品吸引力和附加值不高。科技赋能不足,物联网、大数据、电商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下经济生产管理、质量追溯、市场营销中的应用不充分。
三是示范带动不强。我县林下经济生产经营主体以小、散农户为主,缺乏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和龙头企业带动,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带动效应。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如石门徽菜特色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历经9年发展,竹笋采集加工水平提升不够,与高品质产品生产相距甚远。徽药饮片公司目前已引进新建黄精精细加工生产线,但如何确保种植主体原料供应还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歙采缤纷”区域公用品牌对林下经济系列产品的宣传推广成效不显。
四是综合保障不足。我县林下种养和采集基本上属于自发阶段,支持服务还不全面。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和损耗。管护成本高,如昌溪乡龙须山家庭农场种植桔梗近1000亩,因管护困难和野猪侵害只剩200亩左右;林下种养对技术和人才要求更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整体技术力量薄弱;生态环境准入、土地用途管制,一定程度上对林下经济发展形成制约;金融保险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偏小,相比周边祁门县、淳安县还有较大差距。
三、意见建议
我县森林覆盖率82.15%,居全国县级城市前列。发展林下经济写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纳入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推进我县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更大机遇。
一要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规划引领。发展林下经济,要实行政府推动、规划引领。建议建立林下经济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压实工作责任。我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进一步摸清市场需要什么、弄清适宜发展什么,明确产业定位、品种结构、区域布局和支持政策,防治盲目跟风和投资风险。积极学习、借鉴、推广外地的典型经验,建议结合“十五五”规划,尽快编制出台《歙县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走出一条符合我县生态、文化、经济特色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要突出产业融合,强化项目带动。突出我县森林景观旅游特色优势,积极把握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自然教育和研学康养等新需求,深入挖掘新安医学内涵,依托重大森林旅游综合服务体项目,扎实推进“双招双引”、招大引强。建议重点整合桂林林场连川片区和紫金山森林景观等林下经济资源,加快推进《歙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集群歙水连川生态产业链开发(VEP类型)项目》落地实施,打造集森林旅游研学体育康养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体;整合水竹坑林场(原皇源旅游度假区)及坡山、石潭片区资源,谋划打造休闲观光、乡村体验、户外健身、森林康养等新型业态,促进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要打响特色品牌,强化示范引导。聚焦国家储备林丰富的森林资源打造“生态修复 + 林下经济”示范样板、聚焦新安医学品牌推动中药材全链条升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精准遴选黄精、云芝等2~3个食药同源品类,打造高标准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高度重视深渡镇云芝种植基地的技术和建设指导,稳步推进建一片成一片,同时试验黄精复合种植。支持徽药饮片扩大黄精种植规模,逐步满足生产需求。重点支持引导黄山徽药饮片、安徽天全生、徽府源食品等企业精深开发系列功能性食品、饮品和预制菜,延伸产业链。强化“歙采缤纷”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加冠“林”字号同步宣推,不断提升我县林下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要深化统筹协作,强化服务保障。林下经济发展涉及林业、发改、财政、农业农村、文旅体、科商工信、市场监管、卫健、资规、生态环境、金融、保险等部门,需要统筹协作,步调一致。积极争取并整合专项资金,抓好重点产区林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林下经济必要的生产管理用房、初加工设施、仓储物流等用地需求,简化林下经济项目(特别是符合生态要求的康养项目)的审批程序。实行林下经济示范点财政奖补,对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主体进行扶持。要优化林下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和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政策,降低林下中草药种植和特色养殖风险。加大对低产低效林改造、良种良艺良机补贴的支持力度。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强化人才培养招引和科技支撑。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林下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